thumbnail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和人传翊

  • 主页
  • 关于我们
  • 哈尼族历史
  • 哈尼族美食
  • 民族服装及服饰
  • 民族语言
  • 艺术及音乐
  • 民族节日
  • …  
    • 主页
    • 关于我们
    • 哈尼族历史
    • 哈尼族美食
    • 民族服装及服饰
    • 民族语言
    • 艺术及音乐
    • 民族节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和人传翊

    • 主页
    • 关于我们
    • 哈尼族历史
    • 哈尼族美食
    • 民族服装及服饰
    • 民族语言
    • 艺术及音乐
    • 民族节日
    • …  
      • 主页
      • 关于我们
      • 哈尼族历史
      • 哈尼族美食
      • 民族服装及服饰
      • 民族语言
      • 艺术及音乐
      • 民族节日
      broken image
      • 返回主页
      • 哈尼民族语言 - 哈尼语

        现状简要综述

        broken image

        「哈尼语拉丁文注音」

        上面所展示的图片,是由政府在建国后的1947年给云南的哈尼族成功设计的一个“拉丁文注音”系统(供参考)。

        哈尼族在语言方面并没有任何记载,包括语言本身的一个正式系统——没有拼读规则,没有语法框架,也没有书写体系。

        一直以来,哈尼族语言与文化的流传大部分都归根与史诗的创作和保留。《哈尼阿培聪坡坡》是史诗当中相对来说较为系统、完善又含有特殊意义的一首。其内容丰富的展示了哈尼族有史以来自公元前483~475年左右的全部迁徒和演变的历史。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 50年代末,政府开始介入并为哈尼族打造了一个拉丁文拼音为基础的哈尼语拼音[3]。这一举动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哈尼语——依照它们目前保留下来的现状——流传下去。

      • 有关哈尼语的主要问题

        漏洞与差异

        broken image

        据赵德文的研究(2023),哈尼语长期依赖口头传承,正所谓“口口相传”这一现象,没有文字记录[3]。这种模式既反映了哈尼族以口语为核心的文化特点,也造成了语言在语音和语法结构上的高度灵活性。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哈尼语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或拼写系统,属于一个“非正式语言系统”,语言形成还会因地区和族群分支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也由于这点,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哈尼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broken image

        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进程中,哈尼语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自我调适与更新。不过,有一点值得关注:尽管哈尼语如今借助 “拉丁文注音” 系统,在让更多哈尼族人使用他们 的母语方面具备了相对突出的优势,但在哈尼族聚居地区(云南哈尼族彝族红河自治州)的教育体系中,普通话仍是主要的推广和使用语言。这也正是哈尼语使用频率日渐降低的原因所在。

        上方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李浩寨乡中学的校标,以哈尼语、彝语和汉语书写。

      • 哈尼语语言使用环境方面

        1

        戴庆厦的初步研究

        在他的研究中曾指出过,哈尼族普遍处于双语甚至多语环境中。哈尼语在族内使用,而汉语成为跨族交流的主要工具。学校教育的汉语化、家庭教育中母语使用概率的减少,使得哈尼语的代际传承受到挑战。

        2

        进一步说明

        哈尼语在公共领域的使用有限,更多停留在家庭与传统仪式中[2]。额外,哈尼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承载着哈尼族的历史、宗教(仪式)和文化认同。

        3

        结论

        赵德文提到,贝玛(哈尼族传统宗教人物)通过口头形式讲宗教仪式和文化传承下去,是哈尼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broken image

        应用范围的缺陷

        信创文字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书面记录的空白缺陷,但其实用范围仍仅限于教育和扫盲等特定领域,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引用,不成熟;红河州的调查显示,文字化的哈尼语更多被用于扫盲和基础教育,而在文学创作和科学传播等领域引用几乎为零。再进一步,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是哈尼语的使用环境进一步被汉语及其他主流语言所取而代之。许多哈尼族青少年团体倾向于通过普通话和英语获取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弱化了他们对母语的依赖[2]。

      • 更多实例

        具体到绿春县的范围。该县内曾有戴庆厦一行人前往来这里并实施过本地考察。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一次测试是哈尼族人的母语能力测试。该测试结果最终表明,对其母语较为陌生的群体仅限于6-19岁的青少年团体[5]。在与其他年龄人群的相比之下,6-19岁的青少年团体当中对于他们自己的母语出现“略懂“甚至”不会“的现象是最多的。

        broken image

        当然,也存在着另一重要的因素......

        在这6-19岁的青少年群体当中,我们必须留意的是,这些人数之中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低龄群体。换言之,在该测试中,有着极大可能出现了少数青少年群体人数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词语(也许还有高级词汇)。所以为了更加进一步的将这一点概述并详细的展示出来,戴庆厦的团队也做出了另一组测试环节。

      • broken image

        哈尼语四百词测试

        本次语言能力测试与上次具有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详细的词语筛选。

        随之,该测试出现了一些从未出现过的数据。
        戴庆厦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词汇对于一些青少年团体们极其的陌生——他们完全不认识。带着这份信息,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他们发现之所以青少年团体对该类看似平时会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感到十分的陌生是因为这些词汇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也出现了出入:
        例如,“茅草、棉花、芝麻、弩、箭”[5],这些词汇,当然,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使用和出现的概率变得少之又少;在这里的使用和出现的概率,并非指代的是词汇方面的使用,而是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物品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使用。所以,自然而然得,青少年团体无法获得一个学习这些词汇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 这也间接的联系到了先前所讨论到的”应用范围的缺陷“。随着时代的改进与增递,许多哈尼族人经常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到的众多词汇开始在使用率方面大大衰减。

        哈尼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现状也因其各地的因素而变化,参差不齐

      • 客观条件

        保护哈尼语 - 动态传承

        1

        高度聚居[5]

        戴庆厦所研究的地区——绿春县——是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中本地民族人数密集度最高的县之一。在县内,随处可见当地哈尼族人在互相的交流之中使用着他们自己的母语——哈尼语已经成为了绿春县的哈尼族人的重要的日常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语言工具。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哈尼语在使用率方面得以保存现状并且更好的流传下去,一大方面那便是让语言的使用率提高。这也是为何,在像绿春县这种地区,哈尼语的日常使用率和出现率是相对最高的。

        2

        情感支持以作为基础

        对自己的母语所怀抱的那份深厚的感情是保护哈尼语的重大要素。为了防止出现将文化刻板并禁锢化的现象,我们也必须尊重当地人的思绪和观念。

        母语的使用率高于其他地区其实也间接的表明绿春县的哈尼居民们都相对的更愿意使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母语与同民族人交流。这使他们感到舒适,而且也拉近了民族内部人们之间的距离感[5]。

        3

        地区的不变性导致的封闭

        绿春县的地理位置处于一个对于交通来说相当不便的地区。该地区也就因为交通的不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人的到达。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外地人的减少,外来语的流入也会随之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使绿春县也成功的没有收到过多的外语的影响,更好的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维持住了语言的使用。

        4

        文化的保护

        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我们项目最为关键的一点:文化的保护。另外,我们提倡”动态传承“。如先前所提到的,我们不能将一个文化固定在”只活在过去”的一种存在而去保护它们。文化也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社会所带来的环境都会使文化进行自我修补。保护文化的一大致命错误便是将其视为博物馆的古董。

        更多信息也请返回“关于我们”的区域,包括我们的社交媒体账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5]。语言与文化是同步的。这两件要素需要得到同时的关照和保护。该网站在这个方面做到了很多贡献。哈尼族的历史、美食、服装、艺术及音乐、节日,甚至包括这里的一切内容——语言——都是属于哈尼族人们的文化。

      • 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语言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缤纷多彩!

        “语言即世界”

      • 如果您对哈尼族的文化感兴趣并对其感到更好奇,欢迎继续参观该网站!

        broken image
      • 文献引用:

        [1] 张素杰. 云南省哈尼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探析 [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5 (01): 105-107.

        [2] 熊雯. 云南绿春县戈奎乡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8.

        [3] CHINASTUDIES@UM.EDU.MY.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EB/OL]//Um.edu.my. (2023)[2024-12-11].

        https://ics.um.edu.my/contemporary-china-studies-vol-10-no-1-april-2023.

        [4] 嘎汤帕节[EB/OL]//百度百科.(2024)[2024-12-1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8%8E%E6%B1%A4%E5%B8%95%E8%8A%82/6045668.

        [5] 戴庆厦. 云南绿春县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D].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2012.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和人传翊的抖音 - 抖音

       

      和人传翊的个人空间-和人传翊个人主页-哔哩哔哩视频

       

      和人传翊 - 小红书

       

      联系我们 :

      1206069@wy.suis.com.cn

      该网站的全部版权归“和人传翊”项目组所有

      本网站由“和人传翊”项目组制作

        哈尼文化线上博览馆
        Website
        https://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1210727/FhClm4cG2tRHlUafSQ0j7w1YyBah.pn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630>/quality/90!/format/png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s来确保流畅的浏览体验。若继续,我们认为你接受使用cookie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