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
艺术以及音乐文化
哈尼族符号
哈尼传统乐器-“吹叶"
哈尼族最简单淳朴的乐器是一种单簧片气鸣乐器,甚至可以说该乐器只由簧片本身构成 [1]。这个乐器就是天然树叶。手指夹紧树叶两端,将树叶横着置于嘴唇之间轻轻吹动,树叶则会随之振动,发出类似于小号或者唢呐的声音。这种吹奏树叶的音乐演奏形式名为 “吹叶”。 吹叶演奏流行于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不独属于哈尼音乐文化,而原因可能正是因为其取材简单,声音优美。最早,吹叶用于捕猎中拟声吸引野兽,而后演变成了用于吸引心上人的表白工具,常被哈尼族男子用于夜间独奏 [2]。
哈尼传统乐器- “巴乌”(梅巴)
这也是一种哈尼族的簧管乐器,有单管和双管版本, 用于独奏或者为说唱以及舞蹈伴奏。巴乌在大小上40厘米长,3厘米宽,共有八个指孔,分别为七个孔在前,一个在后[1]。可是由于原始巴乌只有八个音孔,它无法完整地吹出七声音阶。在新中国建国后,有研究小组对原始巴乌进行了改装,把簧片材质从竹子换成了铜,把第八个指孔改到了指孔列的右下方,但是基本保留了原始的演奏技巧以及竹制琴身[3]。这有效优化了巴乌的演奏以及拓展了它的音域。
在哈尼哀牢山间,巴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曾经有一位名叫梅乌的哈尼姑娘与一位名叫巴冲的少年相恋,却因遭到魔鬼嫉妒被掳走。魔鬼强迫梅乌与自己成亲,可她一言不发,始终不屈服,于是魔鬼割掉了她的舌头,把她丢到了深山老林中。一天,林中来了一个仙鸟,为梅乌带来了她的舌头以及一截竹子。在将舌头放入竹子后,姑娘吹响了竹子,向远方的爱人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巴冲在听到了竹子的声音后,涉险进入林子,把梅乌救了出来。最后,二人将自己名字中的“巴”和“乌”取出,将这竹子乐器命名为“巴乌”。
哈尼传统乐器- “栽秧号”
这是一种唢呐类的季节性管乐器[4]。按照哈尼族传统风俗,栽秧号只能在每年阳春三月“黄饭节”至六月中旬“苦扎扎节”之间进行吹奏,而其它时间都不允许吹奏 (注: 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会在不同的时间过同样的节日,因此月份仅包括部分地区过节的时间)。哈尼族称呼栽秧号为“车减”, 意思是催发庄稼的声音。栽秧号就是这样以它那柔和,高亢的长颤音,呼唤着节日的到来,鸣唱着未来丰收的希望。
哈尼传统乐器-"小三弦"
这是一种哈尼族的传统拨弦乐器,也是哈尼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之一[4]。这种乐器通常用弦柄用梨木,共鸣箱采用笋叶蒙面(也有文献描述用蛇皮蒙面的型号),以及用牛角片作拨片来拨动琴弦,通过共鸣箱来放大拨动琴弦的声音[1]。因采用共鸣箱来放大琴弦的声音,小三弦能像木吉他那样有着深长的余音,又因为使用拨片演奏,而声音清脆。这样的声音特性使小三弦能去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被哈尼族人常用于即兴演奏。
哈尼多声部民歌,民歌,以及民乐合集(观看时请取消静音)
哈尼传统说唱形式
"哈尼哈巴"
(待上传)
这种说唱形式非常古老,可用于演绎哈尼族的创世以及迁徙史诗,如《十二奴局》以及《哈尼阿培聪坡坡》。
哈尼民歌 -
《阿布阿力来相会》
(观看时请取消静音)
哈尼多声部民歌
栽秧山歌 “依色舍”
这首虽说刚刚已经在第一个合集里出现过了,但是这个视频里是由真人演绎的,也有丰富的介绍。
(观看时请取消静音)
文献引用:
[1]PASCAL BOUCHERY. A Sketch of the Musical Heritage of the Hani (Yunnan / China)[J/OL]. European Bulletin of Himalayan Research, 1997, 12-13: 197-219[2024-11-09]. https://hal.science/hal-03711717v1. DOI:https://hal.science/hal-03711717.
[2]吹叶[EB/OL]//百度百科. (202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9%E5%8F%B6/8169201.
[3]巴乌[EB/OL]//百度百科. (2024)[2024-12-1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B4%E4%B9%8C/363932.
[4]哈尼族乐器简介 哈尼族都有哪些特别的乐器-文史百科-国学梦[EB/OL]//Guoxuemeng.com. (2016)[2024-12-12]. https://www.guoxuemeng.com/lishizhishi/505348.html.
[5] 竹筒[EB/OL]//百度百科. (2024)[2024-12-1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B9%E7%AD%92/3997450.
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